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中,我们见证了历史的辉煌。这场为期12天的盛会,吸引了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6679名运动员及官员,规模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不仅是对“运动无限,气象万千”主题的生动诠释,更凸显了世运会超越“入奥”的多元价值。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迪伦对开幕式和龙舟比赛印象深刻,他认为这两项活动分别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广域体育融合的典范,展现了“多元亦团结”的现代体育价值观。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强调,成都世运会打造了一个精美“橱窗”,为未来主办城市树立了新标准。作为东道主,成都世运会也展示了中国体育多元发展的方向。
本届世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登顶金牌榜和奖牌榜,金牌项目数量从14个增加至23个,拓宽了我国争金项目的版图。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张新表示,除了传统项目稳定发挥外,散打、泰拳、空手道等项目实现了金牌突破。
何塞·佩鲁雷纳指出,本届赛事纳入了龙舟、武术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新一代提供了更多项目选择。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的龙舟,在12支队伍参赛中,印度尼西亚队以3金2银的成绩成为最大赢家。
成都体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宋秀平表示,世运会更像全球运动文化的展示舞台,通过其独特定位和包容性机制,为全球体育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宋秀平强调,世运会与奥运会互补存在,其价值在于保留文化多元性。部分项目适合进入奥运会,但还有60%到70%的项目更适合在世运会中展现特色。
运动员的故事印证了这种多元价值取向。前国家体操队队长商春松在跑酷项目中实现了“大满贯”,周安琪在飞盘项目中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首席执行官阿希姆·高索认为,奥运与非奥项目在竞技水准上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项目本身的质量。他们正努力引导观众以更开放的心态欣赏所有项目。
成都世运会赛场内外,小众体育项目以独特魅力刷新了公众对体育价值的认知。知名体育营销专家张庆建议,小众项目需要完善顶层设计,注重社群运营和社交媒体传播。
本届世运会,河南理工大学体育教师王晨怡与学生张晓辉夺得大金属地掷球混合双人连续抛击亚军,创造中国该项目世运会最好成绩。该校自2007年开展地掷球项目,已形成完整培养体系。
佩鲁雷纳观察到,新一代对运动的多元化更感兴趣,世运会理念与这种趋势高度契合。代表中国队参加无人机竞速赛的何雨瞳、黄悦祺和李甜星均来自广州二中,他们并非学校“输送”。
在世运会闭幕式前举行的发布会上,汤姆·迪伦透露,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已与成都体育学院签署备忘录,旨在共同建立体育研究和推广中心,推动非奥运动项目发展。